麻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致敬英雄抗美援朝卫生兵邓干民 [复制链接]

1#
致敬英雄到了桂东县寨前镇,车向西行驶6公里,进入流源村。在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庄,生活着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叫邓干民,曾是中国人民 第46军团卫生队的一名化验员。我在镇干部帮助下,找到了邓干民的家。他含笑接待了我们。农家子弟走入军营邓干民说,他年1月19日出生在流源村老因组一户穷苦农家。新中国成立时,他当了村庄儿童团长,经常和少年儿童在村口、路口站岗放哨。年秋的一天,在村口站岗的邓干民,发现墙壁上贴了一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招收医务人员”简章,看完后,报了名,经过考试,他被录取了。是年12月,邓干民应征入伍,与胡徽福、胡徽鸿……名热血青年,告别乡亲,离开桂东,途径汝城,至广东乐昌,搭乘火车北上,抵达了衡阳。邓干民回忆说,在衡阳,许多事情忘记了,一件搞笑的事难以忘怀,至今觉得好笑——部队发了津贴,他用津贴到街头买了几个冰棍,吃了一个,甜美得很。他想,这味道可口的冰棍,应捎带几个与战友们分享。回到驻地,兜在袋子中的一个个冰棍,成了一根根棍子,冰棍无影无踪,袋子湿了。战友们对此捧腹大笑。*委说:“邓干民肯定是第一次吃冰棍。”新兵整训,部队对思想落后、怕打仗的、年小体弱的新兵筛选了一番,年小体弱的邓干民被筛了出来。年3月,部队奉命离湘入粤。*委的妻子说:“邓干民人小、淳朴、憨厚,带他走吧!”部队首长同意了。邓干民“柳暗花明又一村”。邓干民跟随部队离开衡阳,来到了广东揭阳县,在部队卫生队学习医疗技术知识。从解放军到 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改称“中国人民 第46军”,并奉命入朝参战。邓干民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变成了“中国人民 ”战士,他紧随部队,搭乘闷罐火车“轰隆轰隆”北上,几天几夜之后,抵达安东。短暂休息,部队跨过了鸭绿江。在朝鲜,邓干民被分派到第46军团卫生队。入朝后,战事频繁,战场不断转移。战场在哪,卫生队就搬到哪。85岁的邓干民说不清楚不断转移的地名,他记得清楚的地名是朝鲜甘三里。“团卫生队在朝鲜甘三里有一段时间,医疗人员住朝鲜民房。民房分布稀散,楼层不高,民房墙体是麦子秸秆、高粱秆和泥巴构筑的,屋顶覆盖着茅茅草草。”邓干民老人说,“伤病员同样居在朝鲜民房里。朝鲜天气恶劣,冬天气温常常在零下30度,不少 战士冻伤、冻病了。敌机轰炸,后勤供应不上, 战士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有时挨饿挨冻。战斗打响后,不断有伤员从前线抬来,他们紧张地投入抢救工作。团卫生队设有门诊室、手术室、药房、化验室、注射换药室……我在化验室担负着化验工作。我的化验器材是显微镜。当手术室要给 伤员输血时,输血前由我做配血实验,这项实验是安全输血的保证。战场上,抢救伤员分秒必争。为了防止灰尘等杂物进入镜筒,及防止水、酒精玷污显微镜,我把显微镜放在怀里,用衣服裹着,以确保显微镜不损坏,镜片清晰,工作万无一失。”在朝鲜战场上,邓干民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为 伤病员服务。也曾为受到敌机轰炸身负重伤的朝鲜人民紧急施救——化验血型、用止血带止血、用手术钳取弹片和弹壳、捆绷带……大炮声震聋了耳朵采访中,需要大声与邓干民老人交流。邓干民老人说:“我的左耳朵聋,听不到,是在朝鲜战场上,被敌人的大炮震聋的。”年深冬,团卫生队一批重伤员需要转送到后方医治。邓干民接到团卫生队的命令,由他负责10副担架的重伤员转移后方的卫生救急工作。邓干民应道:“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一个重伤员一副担架,一副担架两个人抬,10副担架形成了一支小小的担架队。准备工作就绪后,担架队“咯吱咯吱”地踏着雪地出发了。邓干民说,为躲避敌机轰炸,担架与担架之间相隔一定距离,最前面的担架和末尾的担架相距大约一华里。他深知他的工作容不得半点疏忽。为了让重伤员能得到及时救治,他把急救包系在腰上,两腿不停地在担架队沿线来往巡回。他仔细观察伤员伤情,察看伤员打点滴情况,对伤员的伤口擦洗、消毒。对伤口流血不止的,他拿出止血带止血。对伤员的止血带包扎过紧的,他会小心翼翼地给予放松放松,避免战士身姿上的肉坏死。忽然,呼啸的声音划破天空而来。邓干民立马意识到有炮弹飞来,他迅即趴下。“轰隆!”一声,一颗敌人的炮弹在邓干民不远处炸响了,响声震天撼地,声音巨大。瞬间,炮弹片、泥土、雪块满天飞,覆压在了邓干民身上。邓干民爬了起来,喘了一口气,他感到耳朵嗡嗡直响,别人说话,他左耳朵听不见。他克服了困难和战友们一起把重伤员转移到了后方,圆满完成了任务。事后,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是左耳膜破裂,留下了后遗症。朝鲜停战了,邓干民依然在第46军团卫生队辛苦工作着。

年10月,邓干民所在的部队奉命从朝鲜坐火车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中。从此,邓干民告别了从军五年的戎马生涯,踏上回家之路。在吉林,他搭乘火车抵达郴州,下了火车之后,因桂东不通公路,他翻山越岭徒步回到了家乡——桂东。回乡之后,曾在县卫生院工作。年,县卫生局派邓干医院跟班学习。学成归来的他,从事麻风诊治工作。后来,邓干民放弃县城好的工作机会,主动回到老家流源农村当村医,从年5月一直工作到年12月。

采访结束,邓干民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门外,微笑、挥手和我们道别。

作者:陈俊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