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人是如何ldquo战疫rdquo [复制链接]

1#
这段时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也让大家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转向“疫病”这个词。

其实啊,

疫病的历史可以说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疫病”的可怕。古代的“疫病”概念,与咱们现代的传染病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今儿个,阁主大大就来跟大家好好聊聊“古代防治疫病的那些事儿”~

古人对于疫病的认识由来已久

对于流行性急性传染病,

古代称为“疠疫”“疠疾”,后统称为“瘟疫”。

疫病传染性强,

又常常在人们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来袭,

造成大面积流行,起病急、危害大。

在生理上让人们虚弱甚至死亡,

在心理上使得人们惊慌失措。

《周礼》《礼记》中都有

“以索室殴疫,大丧”“民必疾疫,又随以丧”等记载。

公元年(汉末建安二十二年),江淮地区就曾发生了一次重大疫情。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描述了这场灾难:“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当时的“建安七子”,有5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王粲)死于这场瘟疫。但值得庆幸的是,从古时候起,人们就对疫病的预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根据甲骨文和出土文物来看,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已经养成了洗手、洗脚等卫生习惯,有利于防止疾病传播。《礼记·内则》中说:“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说明当时已经有早起之后把室内打扫一遍的习惯。《诗经·唐风·山有枢》中,晋国人讽刺晋昭公“子有廷内,弗洒弗扫”,看来当时,室内卫生做不好是要受到鄙视的。

/天一阁藏明內府刻本《礼记》/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

尤其是对流行性传染病时令性的认识的深化,

从而提出了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会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和爆发。

《周礼·天官·疾医》中记载:“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脔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疾,冬时有漱上气疾。”

/天一阁藏周禮傳五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吳鳳瑞刻本/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隔离疫病患者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传播。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上,已经出现了对麻风病隔离院的记载:“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意思是,甲正在接受城旦(筑城)的刑罚,服刑还没有结束,现在得了麻风病,该如何处置?应当把他转移到疠所再处理。这里的“疠所”就是专门隔离麻风病人的机构。

另外,秦朝时还规定:

乡里如果出现了疑似的传染病病例,

典甲有责任调查和迅速上报,

朝廷根据疫情派来医生检查和治疗,

并对相关人员采取隔离措施。

《云梦秦简·疠》中就曾记载:

“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伍丙,告曰:‘疑疠。来诣。’

讯丙,辞曰:

‘以三岁时病疕,眉突,不可知,其可病,无它坐。’

令医丁诊之。”

古代隔离期怎么过?

饮食宜清淡晋代医学家葛洪认为,想避免疫病,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他在《肘后备急方》中指出:“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清代医学家王学权在《重庆堂随笔》中也提出:“宣气之法,不但用药为然,如衣被宜洁净,饮食宜淡泊。”

通风得做好有些病人一旦被隔离,就关门闭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实际上,对于不少疫病来说,常通风反而对患者的健康有好处。明代医学家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指出:“闽俗最可恨者,瘟疫之疾一起,即请邪神,香火奉事于庭,惴惴然朝夕拜礼许赛不已。一切医药,付之罔闻。不知此病原郁热所致,投以同圣散,开辟门户。使阳气发泄,自不传染。而谨闭中门,香烟灯烛,焄蒿蓬勃,病者十人九死。”

接触要减少一旦被隔离,为减少传染,病人被要求尽量不外出。清人郑光祖在《一斑录》中指出:“历观时疫之兴,必甚于俦人广众往来之地,罕至人家深庭内院,故养静者不及也。”

探视须谨慎传染性强的病人,隔离期应禁止医生以外人员探视;病情稍轻的,也尽量不去被隔离之家,非去不可时,一定要更加注意。清代医学家陈耕道在《疫痧草》中列出了“五宜六不宜”:“凡入疫家视病,宜饱不宜饥,宜暂不宜久,宜日午不宜早晚,宜远坐不宜近对。即诊脉看喉,亦不宜与病者正对,宜存气少言,夜勿宿病家。”

公立的“医院”

西汉时期,便出现了专门的公立“医院”。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二年),朝廷辟出空宅,把病人集中起来给予公费医疗,不仅如此,还赐安葬费以便及时安葬死于瘟疫的人,一方面减少疫情传播,另一方面抚恤活着的人。南北朝时期,齐太子萧长懋等人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用来收治需要隔离治疗的病人。在繁盛的唐代,官办医疗机构更加发达,朝廷设有养病坊,在各州府也设置有类似机构,负责各地医事管理和疾病诊疗,当大的疫情发生时,也承担临时性收容和隔离救治任务。而宋朝的将理院、元朝的广惠司、明朝的惠民药局等,也都是承担隔离治疗的官办医疗机构。

纵然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持续了几千年,

幸运的是,

人们的防范意识越来越强,

而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与医护人员

也在对其进行持续而又深入的研究与斗争。

希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能为今人乃至后人敲响警钟,

也相信我们众志成城之下,

定能迎来温暖的春天。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