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书会,第25个世界读书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这是一墨读书会第篇文

4

23

周三

今天是年4月23日,第25个世界读书日。作为一个以书为友的组织,一墨读书会在过去数年曾多次发文荐书,引导书友们一起探寻阅读世界里的“惊奇”之感。今天,我们仍将以推送书单的方式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本期书目涉及医学与人文、数字化时代的交往与娱乐、新的媒介言说和哲思、研究方法与史论等多个专题,每个专题包含2-5本学术著作推荐,它们可作为读友们的日常阅读指引,同时将被纳入本学期一墨读书会的备选书目(第一批)。

医·人一场突然来袭的疫情带来的反思

《疾痛的故事》

作者:[美]凯博文

译者:方筱丽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p>

鼻塞、腹痛、关节疼痛,这些对身体异常和不适反应的切身感受,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命体验。疾痛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给日常生活造成了大量的困难。腰酸背痛使我们分神,影响工作效率;头痛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下降;而有些疾病引发的性无能,甚至会导致婚姻破裂。然而,在大多数医生眼中,疾病才是问题所在。现代医疗系统,将我们鲜活的疾痛经验,解释为一种生物结构或是生理功能的变异,仅仅与身体有关。对此,哈佛精神病医师与人类学家凯博文博士,从其20年来的临床治疗和数百个真实病案中发现,疾痛不仅属于身体,而且连接着自我与社会。讲述这些疾痛故事,不但对于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有着极大的使用价值,而且,对于认识医患关系和人性化的医疗体系改革同样意义深远。

《病毒星球》

作者:[美]卡尔·齐默

译者:刘旸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p>

从普通感冒到巨型病毒,齐默在书中探索了病毒在其他地球生命的演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讲述了科学家近来如何揭开病毒身上隐藏的惊天秘密……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死亡地图:伦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

作者:[美]史蒂芬·约翰逊

译者:熊亭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年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伦敦,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大都市,仅仅拥有着伊丽莎白时期古老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当时,每隔个四五年,伦敦就要爆发一次霍乱,每次爆发都要夺走伦敦上万条生命,进而波及到整个英国。一位名为约翰·斯诺的医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证明霍乱存在于水中。在无人相信的情况下,一位牧师亨利·白石帮他绘制地图,将取水饮用的人们与未取水饮用的人们绘在同一张图上,将每个街区的死亡人数标在上面,越远离水泵,死亡人数越少。约翰·斯诺与亨利·白石拯救了伦敦城,那是英国*后一次发生霍乱。人们开始修建下水道,构建城市公共设施,保证水源的清洁,避免与污物处理源进行接触。这张死亡地图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所有后人得益。

《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

作者:梁其姿

译者:朱慧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年

疾病的医治手段不仅关乎医学理论的演进,还同医者所处时代的*治思想文化习俗紧密相关。梁其姿的《麻风》一书就是具有典范性的一部著作。作者对“麻风”这种疾病在中国传统医学的认知中的演变史进行梳理,而且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医者、官府和社会对于麻风病人的认知,以及将麻风病的患者传染与相关宗教的、道德的、甚至地域(南北的文化和野蛮之分)的联想进行讨论,另外作者还研究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地方社会对于麻风病人的隔离*策。在近代,白人优越的种族主义甚嚣尘上的时期,麻风如何逐渐定义为中国愚昧落后标志的“国家病”,这种观念被崇尚改革或革命的中国知识精英所接受。在这种氛围内,原本就存在于中国传统的隔离*策,被演变转换为近代国家所追求的“西方先进文明”的公共卫生*策。

媒介·言说媒介技术的外延、内涵及演化史

书目:《本雅明论媒介》、《齐泽克论媒介》、《海德格尔论媒介》、《基特勒论媒介》、《卡斯特论媒介》、《维特里奥论媒介》

册数:6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年

本雅明、海德格尔、齐泽克等这人如何看待媒介,这套书告诉你……这套译丛包含六本书,分别阐释了六位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本雅明、海德格尔、维利里奥、卡斯特、基特勒和齐泽克)对媒介的认识与思考。这套译丛期望读者从新的、立足媒介自身内在力量的角度出发,破解传统传播学中将媒介视为工具的固化思维。该书自带多学科特征,表明“媒介”在当代社会中海纳百川的重要地位。对此,黄旦老师认为“只有共同聚集,共同思考,共同道说,才能携手创建中国传播研究的新蓝图。”

数字·交往数字时代的人与社会

《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作者:[美]南希·K.拜厄姆

译者:董晨宇/唐悦哲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年

与过去相比,现代人的交往方式空前多样。曾经,我们只能依靠面对面交谈,但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新的交往技术不断被创造出来。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传播技术出现的根本目的是能让人们在身体缺席时,仍能传递信息。可见,无论是温情的书信、遥寄相思的红叶,还是现代人实时打开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