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弥赛亚的见证人上映61年之际,谈史诗巨制 [复制链接]

1#
终于还是谈到了《宾虚》这部电影。它于年11月18日上映,而放到61年后看依旧是讲究宏大场面与绵长叙事的“史诗电影”细分领域的第一名。即使是同样圣经背景的《十诫》(点击跳转之前的文章)、《参孙与达莉拉》(点击跳转之前的文章),与远远有所不及。

宾虚()

威廉-惠勒导演作品

根据观众的不同信仰与阅历,《宾虚》这部影片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震撼——或者是出自虔诚的信仰,为弥赛亚的见证而感动;或者是单纯为宾虚那国仇家恨的英雄故事而感动。

以下文章里,会交叉着叙述这部分钟影片的两条叙事线——明线:犹大-宾虚的家破人亡与报仇雪恨;暗线:弥赛亚,耶稣基督的救赎。序幕:弥赛亚的降生影片有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冗长开场:整整6分钟,都是背景音乐伴奏下的,米开朗基罗的著名壁画《创世记》的定格画面。

这里使用了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或许是商业电影的折中做法:这幅将上帝和人类始祖亚当给同时描绘成意大利人外貌的壁画,在宗教信仰上并不严肃,甚至可能还有些冒犯——但是,一般观众可能会更接受这幅久负盛名的画作被用以开场。

熬过了6分钟的开场后,就是来自圣经《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耶稣降生,牧羊人围观和“东方三博士朝见”的序幕剧情。这里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利落地把圣子降生伯利恒,以及三博士(用现代的观点看就是:天文学家)献上黄金、乳香、没药的隆重段落给呈现了出来。

这里也可以看到商业电影在改编原著时惯用的手法:改变关键人物的立场。在圣经里,朝见过圣子的博士(其实人数不明,并没有提到是“三博士”)得到神的启示,没有再返回耶路撒冷见罗马帝国犹大行省的摄*王大希律;而在影片里,因为没有了犹大摄*王,“三博士”里的一位反而得以在后面的剧情中作为桥梁人物再次出场,点拨了宾虚。这是颇有意思的改编,为影片两条叙事线的结合埋下了伏笔。

同时在开场一笔带过的还有对新约圣经时代,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或者该叫:前以色列王国之南国——犹大国的遗民)的生活描写: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反抗的意念依旧没有消亡,以色列人期待着弥赛亚(原意是“受膏者”,即神确立的君王或先知。这里直接翻译成“救世主”是跳跃的,不合时宜的)降临后带领他们推翻罗马帝国;以色列人也因此不愿皈依罗马万神信仰,依旧坚守来自祖先的独一真神信仰;而在耶稣之前降生的先驱“施洗约翰”,正不断号召以色列民悔过,并且用海水给人洗礼;拿撒勒的木匠约瑟的儿子耶稣并不每天在家忙木工,却依旧在外传道工作……这些都为《宾虚》的原创故事添加上了历史的色彩。

影片的主人公,犹大贵族家庭“虚”(Hur)的长子“犹大-宾虚”(JudahBen-Hur)就在序幕之后粉墨登场了。第一幕:宾虚和米撒拉影片里宾虚的饰演者是查尔顿-赫斯顿。是的,他还饰演过《十诫》里的摩西。而与电影《十诫》(必须要强调是电影)里的摩西与拉美西斯二世相似的是:宾虚在剧中也有一个演对手戏的,亦友亦敌的朋友:罗马帝国护民官米撒拉。

宾虚和米撒拉的故事,在《宾虚》的小说原著里应该有更详细的描写,所以版的《宾虚》里在开头就直接描绘了两人少年时赛马的场景。年的这版《宾虚》里,并没有着笔墨在两人的少年时期,在剧中的第一次相遇就直接展现了犹大富商宾虚,与罗马护民官米撒拉之间的立场碰撞——米撒拉希望借助宾虚在犹大遗民里的威望,统治好耶路撒冷的犹大支派,让自己进一步升官加爵;宾虚则表示:他没法保证所有同胞都放弃武力,也不会出卖同胞,说出“刺头”的名字。

这一段颇值得玩味。如果说俩人再会时对房梁投掷标枪一幕还有势均力敌的味道,那米撒拉在宾虚家里软硬兼施的一幕则全然是统治阶级(犹大国已灭亡多年,说是“侵略者”也不尽然)对罗马帝国海外行省耶路撒冷的傲慢。这里也隐含了当时的耶路撒冷历史背景。各位读者都知道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第二圣殿是公元70年毁坏的,起因就是犹大遗民起义抵抗罗马统治。而在公元32年前后,犹大遗民之中有激进的“奋锐*”就主张暴力推翻罗马——历史上耶稣的门徒中就有“奋锐*西门”。在这里宾虚说的不愿意放弃武力的同胞,可能指的就是奋锐*。神的做工和安排是奇妙的。祂一方面对以色列民族是怒其不争,所以频频施加灾难,先后在所罗门王死后安排了王国的南北分裂、亚述的进攻、“巴比伦之囚”,另一方面也安排了波斯王应允重修第二圣殿,施洗约翰等等救赎工作。剧中的宾虚又如何走到家破人亡的地步呢?并非是他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而是因为一起意外:犹大行省新上任了总督,而以色列人对征服者心存芥蒂,都纷纷躲在屋内观看罗马官兵队列。这时,房顶屋檐的一块瓦片在宾虚的妹妹搀扶屋檐之际不慎滑落,不偏不倚砸落到了新总督跟前。总督的马受到了惊吓,总督失脚受伤。

米撒拉在以谋害总督的嫌疑押走宾虚一家三口后,曾上天台查勘过现场。明知是场意外的米撒拉,为了飞黄腾达的私欲,还是选择了诬陷宾虚。试图越狱的宾虚最终被判决流放到战船上当划浆奴隶,母亲与妹妹则被打入地牢最深处。就连前去探望宾虚一家的老管家,也都被关押并打断双腿。

第二幕:神对宾虚的二次拯救到这里为止,宾虚和弥赛亚——也就是耶稣基督之间尚没有直接的联系。而影片的剧情转场十分奇妙:当押运奴隶的队伍行经拿撒勒时,队列停下喝水。可能是由于米撒拉吩咐过要渴死宾虚的缘故,官兵唯独没有给宾虚水喝。宾虚表情痛苦地摔倒在地上,意识开始模糊。神抛弃他了吗?这时,只见在前一个镜头里近景处晃过的那一头长卷发的木匠,一声不响地拿起水瓢走到宾虚跟前,在镜头之外伸出水瓢,用水为宾虚洗了脸,并喂他水喝。官兵欲前来制止,看到木匠的脸就心生敬畏,赶忙退后。毫无疑问,这一位木匠就是开场时晨星降临到伯利恒的圣子耶稣。影片的一个特征是:每当耶稣出现在画面里,或是人物对话时谈及到了神或弥赛亚,马上背景音乐中就会响起温暖的变奏——并且,耶稣是剧中少数没有正脸,更没有台词的角色。这样的处理,与圣经里的耶稣基督形象也不尽然相同。但是,如果放在剧中人的角度,那人们纷纷为耶稣人格魅力折服的内心独白场景,仿佛就涌现了。这是神对宾虚的第一次拯救。宾虚与耶稣并没有交谈,只记下了他的脸……很快,宾虚在不同战船上辗转为奴已经三载。他的强健、果敢、正直和眼神里的不屈引起了登上战船的罗马执*官阿里士的注意。阿里士对眼前这个41号奴隶的能力与个性很是欣赏,更是对他没有趁自己睡着杀害他一事心生敬意,于是命人解开了宾虚的脚链。有许多评论会对后来剧情中的战车赛马戏赞不绝口。事实上,这战船上奴隶们变换着摇橹节奏练习的一幕也是精彩无比:蒙太奇镜头快速地在不同奴隶之间,在执*官与指挥,指挥与奴隶之间闪现。啊,速度越来越快了,终于有奴隶体力不支掉队了……如果愿意把“火之战车”的体育竞技精神看作这部《宾虚》的又一个要素,那么比起后来御马人和马儿的对手戏,这一幕奴隶们与罗马主人之间的协作更像是“团体运动”的拍摄典范。在马其顿海军袭来之际,并不擅长海战(这里的战船上并没有罗马帝国著名的“希腊火”)的罗马军陷入了苦战。在马其顿战船冲撞之际,宾虚和执*官阿里士所在罗马的旗舰被重创。因为脚链被打开的关系,宾虚在沉船之际救下了许多以色列同胞。宾虚更是救起了落水的阿里士,并阻止了阿里士因沉船的羞愧而自杀的蠢事。神的做工和安排是奇妙的。因为想再一次拯救宾虚,神也一并保守了罗马战船的战斗。这一战,居然以罗马军大胜而告终。死里逃生的执*官阿里士听到这一消息,欣喜地把宾虚抬到了救命恩人和贵人的地位。阿里士把宾虚带到了罗马,拜见了当时的罗马恺撒:提比略(奥古斯都的养子)。提比略授予了阿里士荣耀,也在翌日对宾虚的待遇作出了安排,赦免了他的罪名。阿里士更是告诉了宾虚另一个好消息:自己早年丧子,所以办理好了收养宾虚为养子的收养手续。这一幕是充满温情的,甚至是影片里描写的第一幕感人的人间温情。如果站在以色列人的角度,可能会觉得罗马帝国是“反派”。事实上罗马并未直接侵略以色列,并且从剧中罗马官兵的行为来看:除了当上护民官后利欲熏心的米撒拉,大部分罗马人,包括皇帝及后来的犹大总督本丢彼拉多(处死耶稣的罗马巡抚)都是言而有信。所以阿里士对宾虚的感情,没有虚伪,更似丧子后的共情。

神原本的计划是什么样,我们并不知道。也许是希望宾虚能够作为罗马公民和平地生存下去,不要介入对米撒拉的复仇,不要介入国仇家恨。然而,执意回耶路撒冷的宾虚,注定无法放下仇恨。

第三幕:犹大战车

影片到了这里,其实已经渐入佳境。抱怨剧情冗长的观众,大概也都在这一刻感受到了一丝丝温情和精彩。这是剧本和导演的高妙之处,好戏才开始:还记得影片开场的“东方三博士”吗?在这里,博士(星相学家)在于棕树下沉睡的宾虚面前出现了。

“你是不是伯利恒出生的年轻人?噢,他大概和你年纪相仿,我以为你是他。我一直在寻找他。”,这短短的一段情况说明,又再一次将宾虚与耶稣联系了起来。

这里还戏剧化地——明显是电影才会出现的戏剧桥段,引入了阿拉伯酋长。阿拉伯酋长对于影片戏剧冲突上的作用是:引入了战车赛马的运动,引发了宾虚与仇敌米撒拉和失散的家人的相会,也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人犹大巡抚——后来不得已处死耶稣的本丢彼拉多(这个名字应该是基督徒最熟悉的罗马名字,一定比首任恺撒的全名更熟悉)。

回到故里,宾虚对着家门口的七灯台垂头丧气,悲伤无法自已。门忽然开了,推门进入的宾虚站在院子的阴影中,诧异地看到女主角——老管家的闺女竟还生活在自己的故里。不光是心爱的女子,甚至连断腿的老管家都带来了新的仆人——在狱中结识的被割舌的孔武有力的光头仆人,这样两人正好互补。

其实这一篇文章里一直也没有提到“女主角”。女主角的名字叫:伊斯塔。实际上按照圣经的习惯,应该叫:以斯帖,与《以斯帖记》里拯救了同胞的波斯王后以斯帖同名。她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诉说者,诉说她见到的耶稣的布道,诉说她见到的宾虚母亲和妹妹。

以斯帖与宾虚的再会,并没有让宾虚熄灭心中的复仇火焰。他需要让米撒拉付出代价,更需要知道母亲和妹妹的下落。出于对宾虚执*官之子身份的忌惮,米撒拉马上就派人前去地牢底层确认了宾虚母亲和妹妹的生死。

这里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剧情转场。各位读者知道圣经里描述过的最可怕的疾病是什么吗?这个疾病直到21世纪也都是不治之症:麻风病。麻风病的可怕在于会毁坏人的肢体,所以见者无不恐惧,并担心传染。宾虚的母亲和妹妹,在被关押在地牢的4年多时间里,纷纷患上了麻风病。所以,米撒拉把她们放逐出了地牢。

影片第二场另观众动情的人间真情戏就在这里出现了。回到故里的母亲和妹妹因为害怕与宾虚相见,所以只在以斯帖面前现身,并恳求她转告宾虚:记住她们以前的样子,因为她们不愿宾虚看到自己因麻风病而残缺的身体。说完,她们就退去到麻风谷——麻风病人流浪之地隐居。

得知母亲和妹妹已经“死亡”的宾虚,万念俱灰。他向神祷告,请求神原谅自己的复仇心,他要让米撒拉付出代价。

第四幕:十架救赎

宾虚是个好骑手,所以他驾驭战车和战马靠的是对马儿团体的调整,是对手中缰绳的控制。而他的死敌米撒拉,对待比赛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孤注一掷:希腊战车,车轮上装有锯齿利刃,可随时粉碎其所接近的木质战车。

一场生死运动就在选手之间展开了。这里是电影史上最大的场面调度:11分钟的战车赛马戏,一共动员了15,名演员,耗时3个月拍摄,零特技。这一幕战车赛马戏里有精妙的布景,有真实的马儿跑动,有频繁快速的蒙太奇。即便是奥运会开幕式,恐怕都不一定有这样高水平的多机位摄影与剪辑。这可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制作,还有哪部电影不服吗?

米撒拉弥留之际,宾虚来到他的面前,他看着昔日的好基友说道:我在这里看到的不是敌人。仇恨消失了,或者说没有继续仇恨的理由了。当从米撒拉口中得知母亲和妹妹仍然在世时,宾虚看到的是希望。而当他见到麻风谷里不愿与自己相认的母亲和妹妹后,又开始怀疑起人生。

宾虚拒绝了本丢彼拉多的好意,并表示要归还阿里士的戒指,放弃罗马护照,只做以色列人。这里的本丢彼拉多的印象,基本上与圣经是一致的:典型的官僚,不愿做恶人,也明哲保身,不愿做任何危害自己仕途的事情。他警告了宾虚后就放走了宾虚,没有追究他的无礼。

宾虚又走到发表“登山宝训”的耶稣跟前,却没有和人群一样坐下听他布道。甚至,也没认出远处山冈上的拉比(老师)是曾经喂过他水救命的救主。当然,也没有认出那是神的儿子。

爱人以斯帖在气馁的宾虚耳边说道:你真该听一下那个拿撒勒拉比的布道,他的话温柔有力。他说道:“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地土……”。你真该听一听……听着这些话的宾虚,内心产生了感动,他冲向麻风谷,接走了母亲和垂死的妹妹,准备去见那位在耶路撒冷布道的拉比。

这里就是影片的高潮。两条叙事线,终于在这里汇集到了一起。本丢彼拉多迫于犹大法利赛文士的压力,以莫须有的罪名宣判将耶稣钉十字架处死。围观的群众因为害怕麻风病传染而自觉给宾虚一家腾出空位,宾虚由此以见证人的方式目送了耶稣基督最后的“苦路”:他背负着即将把他钉死的十字架,一路走,一路跌倒。

宾虚终于认出了耶稣,认出了那是喂过自己水,救过自己的男人。他疯了一样的跟在耶稣背后,当看待耶稣再一次跌倒时,想都没想就用水瓢盛满水端到耶稣面前——这一刻,他看到了耶稣的面容。那是一张饱受痛苦,又安详的脸。宾虚的双眼充满惊恐,他知道,那是神的儿子。

耶稣最终被钉在各各他山,在十字架上死去。影片里最后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很远,听不到福音书里记载的他最后祈求天父宽恕所有人的话语。

那还是大白天,天却已经一片阴云,只见天雷大作,霎时狂风暴雨。祂的宝血流淌在雨水中,顺着水塘流向全地。

宾虚的母亲、妹妹突然感到非常痛苦,那是麻风病的疼痛,或许又是耶稣基督最后的苦痛。又一道雷,以斯帖惊奇地看到母女二人的麻风病竟然已经痊愈。

这和耶稣基督在圣经中被记载下来的治麻风病是完全呼应的。影片的高潮部分是唯一展现“神迹”的地方,也让所有人明白了祂——弥赛亚——基督是神的儿子。神会拣选并拯救所有归向祂,或者祂鉴查能够拯救的人,而弥赛亚就是传达祂话语的中保。

宾虚最后作为见证人,也看到了圣子为全人类献上罪的挽回祭的全程。影片的两条叙事线,最后都合在了一起。这便是这部影史罕见的,史诗电影的全貌。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仿佛再多添增一笔都是多余。后记

这部影片上映于年11月18日,差不多就是这篇文章发表的61年前。白熊先生在许多年以前就在梦中见过自己写这部电影,如今也可以平静地说一声:成了。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马太福音5

这篇文章的发表,也都是神的安排吧。以马内利。

白熊先生Lemmy

感谢大佬,请务必留下联系方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