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LeprosyDoctorsinChina’sPost-ImperialExperimentation:MetaphorsofaDiseaseandItsControl
作者:劉紹華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衛城出版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10/11
詳細資料
ISBN:3
叢書系列:衛城學術
規格:平裝/頁/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人類學家劉紹華再度推出「十年磨一劍」之作。
這次她要說的故事,是關於社會主義中國的麻風防疫運動。
麻風,一個高度汙名化的古老疾病,常令人聞之色變。二○○三年,劉紹華在四川涼山首度踏入麻風村,一趟漫長的探索旅程就此展開;之後,她持續造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並陸續正式訪問了四十五位資深麻風醫生。一磚一瓦,她在田野中重建中國共產時期的麻風防疫史,這個浩大工程,歷經十多年終於完工。
這段歷史為何值得關注?
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的?中國的成就帶給世人什麼意義?
作者自言,原本「沒有寫歷史的志願」,但因眼見受訪的高齡麻風醫生逐漸凋零,而決心為這群恐被歷史遺忘的人振筆。她以數十位不同世代麻風醫生的集體生命史,來編織貫穿全書論述,人類學家當行本色展現無遺,並輔以豐富的歷史情懷與材料,為我們揭開那個至今仍壓在當代中國歷史底層的動盪時代,打開我們的情感通道,感受那一個個人、一個個不可被時代化約的曲折人生。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超越時代的跨界之作。一本學術經典,從構思、研究到草擬大綱、下筆完稿與不斷修訂,非得十年以上的專心投入,才可能盡其工。紹華的這本書,最足以代表「十年磨一劍」的艱辛、毅力與功力。
紹華開始醞育這本麻風病專書,始自她在涼山進行愛滋研究。但是,她的眼界與格局超越時空,透視社會主義中國時期的麻風防治動員,直指當代中國*治與歷史的核心。透過鉅觀與微觀、理性與知性兼具的流暢文筆,紹華讓我們看到中國曾經如何傾力對抗這個流行風土病,更揭露了埋在當代中國歷史底層的珍貴故事。此書一付梓,便成瞭解現代與當代中國的必讀經典。──黃樹民(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候金堆講座教授兼人社院院長)
本書討論中國在一九五○─八○年間的麻風防治*策,強調這個過程不但延續著歷史遺留的道德隠喻,同時糾纏著不同時期的*治意識形態,包括國族主義、階級*治、科學主義與戰後的全球主流衛生論述。作者結合了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方法,參考了大量的檔案與文獻,做了詳實的實地觀察與參與。她對幾個現已離世的麻風老醫生的訪談更成為珍貴的中國麻風史資料。作者的筆鋒常帶感情,細膩地描述麻風病患與醫生在風雨飄搖的三十多年間的共同命運。本書從嶄新的角度探討中共建國初期衛生*策在*治體制建構過程中的關鍵性,發人深省。──梁其姿(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
作者簡介劉紹華
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此外,亦從自然資源的治理變遷,研究環境、社會與*治經濟角力等議題。英文專書PassagetoManhood:YouthMigration,Heroin,andAIDSinSouthwestChina(StanfordUniversityPress,),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獲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
目錄
學者推薦?黃樹民?梁其姿?錢永祥導論?中國麻風防疫的初步成果?後帝國論述下的防疫運動?防疫歷史的再現第一章疾病隱喻與*治運動?麻風簡史?社會主義衛生運動?獨特的麻風防疫之路第二章進入社會主義的防疫建制?從宗教網絡到蘇聯模式?薪火相傳、開枝散葉第三章聚落體制化與防疫實驗?人民公社與集體化運動?集體化下的麻風防疫?縱橫交錯的防疫網第四章新手醫師的階級、性別與情緒勞動?醫士、醫學生與新手醫師?汙名下的情緒勞動?記憶的性別與階級?防疫工作再度轉型第五章請參考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