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是南海抗击麻风病功臣,考证黄飞鸿家乡就 [复制链接]

1#

南海档案馆建馆60年取得的成绩,除了有一代代档案人忠诚守护、默默奉献外,还离不开档案事业的众多热心支持者,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曾担任麻风病院院长33年、主编《南海市卫生志》、今年已经86岁的黎秀煊。

他不仅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南海达成“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还参与编纂了80多万字的《南海市卫生志》,退休后,又不断为南海档案馆提交珍贵的地情资料。

黎秀煊接受采访,回忆工作、修志经历

1

在麻风病院的33年

见证南海基本消灭麻风病

从魁奇路东延线转入平洲,经过胜利东路的一片厂房,喧嚣就此退去,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南海人,也未必知道这里有一家“医院”。

医院的前身,是于年5月建成的黄猄围麻风村(为方便理解,以下全部用“医院”指代)。

说是说一条村,但实际上,当年的医院四下荒凉,“即使从平洲到这里来,走路加渡船都需要一个多小时”,黎秀煊说,由于隔着一条橹尾橇涌,这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岛”。

早年间的医院,四周一片荒地,医院供图

年6月,年仅27岁的黎秀煊走马上任,走进了这个麻风村孤岛,岁月如流,一做就是33年。

历史上,南海县属麻风病的高流行区,这一古老疾病为害南海乡民,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明崇祯年间。

在技术缺位、卫生环境落后的年代,人们“闻麻色变”,麻风患者饱受歧视,命运飘零。据《南海市卫生志》记载,民国期间,甚至发生过军警在广州白云山枪杀余名无辜麻风病人的惨案。

史料记载白云山枪杀麻风病人事件,图片来源: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担任医院院长的压力可想而知。黎秀煊回忆,做院长期间,他最怕的就是出去开会。“去公社开会,一条凳原本都坐着人,点完名,知道我是医院的,一条凳子只剩我一个。”

类似的情形还不止于此。在黎秀煊平洲的旧房子,下水道的水本来就是要往下流的,结果邻居的人就来堵了,不让黎家的水经过自家房子,因为担心水里可能会有麻风菌。

黎秀煊在医院办公室旧址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歧视”的院长,不仅带领大家共同努力,使南海麻风病发病率从最高年份的十万分之.3降至十万分之0.48,并于年,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

更重要的是,在这座“孤岛”上,黎秀煊还扮演了一个大家长的角色,经济困难年代,他带着大家一起劳动饱腹;在医院去留之际,他又积极担当医院的对外联系人,让余名伤愈畸残者有了可以归根的“家”。

黎秀煊在医院

60年代,经济困难,医院收治的病人高达多人。需要“自己养活自己”的医院,要如何保障这几百人的生活与生产呢?

依靠*府拨耕地、给优惠*策,黎秀煊以生产队的形式,开始组织休养员一边治疗、一边生产,种水稻、玉米、番薯,养鱼、养猪,做一些竹器、小五金的加工,改善大家的生活。“即使是经济困难时期,我们都无挨过饿。”黎秀煊说。

早期医院院舍,医院供图

随着麻风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新发病例越少越少,医院有劳动力治愈者陆续出院,院内尚余的多名休养员,大多是丧失劳动力的畸残治愈者,他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年以后,县委县*府决定,继续保留医院,治愈留院者可自由选择留院或出院,生活医药费由县统筹解决。喜讯一出,留院者纷纷欢呼雀跃。

4年新建的医院,医院提供

梁池光是年进的医院,今年已经83岁,是当年留下来的畸残治愈者之一,一见到黎秀煊,他就亲切地与他握手。“他好照顾我们的,又帮我们向民*争取补贴,”梁池光回忆起往事,也不禁热泪盈眶。

黎秀煊与仍住在医院的老人交谈

随着麻风这一古老疾病被基本消灭,医院47位麻风病康复者逐渐老去,如果没有人记录下来,关于南海麻风病的这段历史,那些曾被集中隔离患者的个体故事,都将如烟云般散去。

黎秀煊还担当了这样一位记录者。他所出版的《史海寻觅》一书,收录了他所写的《麻风今昔》《南海基本消灭麻风病》《麻风院有个“鸳鸯区”》等文章,回忆了他在医院的工作经历,也是了解当年南海麻风病史的一个途径。

2

5旬读大学

热心修志余万字

把主要工作生涯奉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的黎秀煊,不仅见证了南海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历史,出生于医学世家的他,还因为修编了《南海市卫生志》,注定在南海卫生史、南海修志史上留下让人记住的一笔。

黎秀煊的祖父是在丹灶开设第一间西医诊所的黎琼笙,父亲也是民国时期的医生,图为父亲的民国西医开业执照(黎秀煊提供)

年,尚担任医院院长的黎秀煊,得知中山大学举办中文刊授专科学习的消息,随即果断报名,从此开始了“白天工作,晚上读书”的生活。

50多岁才读大学,黎秀煊深知自己的记忆力早已不如壮年时,对于需要记忆的名篇、名句,他是反复背诵、默写,睡前背诵、睡醒背诵、乘车时背诵、走路时也背诵,靠着坚持与毅力,终于以专科10科、本科11科全部一次过的好成绩,圆了自己年轻时的大学梦。

这种钻研学问的毅力,也被他用到修志工作上。凭借中文系的文凭,年开始,黎秀煊开始参与南海卫生志的编修工作。

黎秀煊专心写作

“要掌握材料,才能写出文章”,修志初期,每天黎秀煊早早就从南海出发,前往广东省档案馆、中山图书馆以及其他有关单位翻阅查找资料,这样早出晚归的生活足足过了三年。

于史海中寻觅,各家各执一词的情况不鲜见,甚至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哪个才是历史的原貌?黎秀煊坚持用辩证唯物观点核实、考证历史资料。

比如新中国成立前南海究竟有无专门的卫生机关,一说“设有”,一说“没有”,哪个才是真的?志书编撰小组又大量翻阅资料,才把“新中国设立前南海始终没有专职的卫生机关”的说法否定了。

又比如,关于南海种牛痘的历史,黎秀煊在中山图书馆查阅民国18年8月的《南海县县*计划大纲》,其中记载南海县在年8月前从未开展过“种痘防疫”工作,但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他又发现,南海县的种痘其实最早始于清嘉庆十年。

黎秀煊向记者介绍工作、修志经历

修志工作资料浩繁,千头万绪。7年,黎秀煊还在编修《南海市卫生志》,某天突发中风,幸好在黄金时间内及时得到治疗。

病愈后两个月,他又重新投入到志书编修工作当中。两年后,在众人的努力下,内容时间跨度长达年、总字数80余万字的《南海市卫生志》终于出版。

《南海市卫生志》

至此,加上《南海县志》《南海市志》里关于卫生的内容,黎秀煊参与修编的志书字数达到余万字。

黎秀煊(前排右二)与《南海市卫生志》领导小组成员及编辑人员合照

3

考证出黄飞鸿故乡

贡献诸多地情史料

得益于影视作品的创作,“佛山黄飞鸿”这个形象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不过在年以前,黄飞鸿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还非常模糊。黄飞鸿究竟是虚构人物、还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家乡又在佛山哪里呢?一直以来众说纷坛。

年,黎秀煊根据陈广裕撰写的《黄飞鸿采高青》一文的线索,到图书馆翻阅资料、又到西樵实地采访,终于弄清楚黄飞鸿原来是南海西樵?舟村人,是清末民初的武术大师和跌打名医。

黄飞鸿,图源网络

黎秀煊随后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写成黄飞鸿系列共23篇,引起媒体及方志档案文博等单位的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