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思想思潮
作者:盛夏欢歌
01戛纳红毯:为“功成名就”而战
为期12天的第71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已久,思来想去,有些话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戛纳国际电影节,亦译作康城(坎城)国际电影节,创立于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相较于后两者,戛纳电影节在中国的知名度明显更高,这其中缘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最近几年,一波又一波中国“毯星”和“网红”们的炒作。
回顾历届历史,除了张艺谋、贾樟柯、巩俐、张国荣、张丰毅、张曼玉、章子怡、范冰冰、张震等受官方邀请的导演明星,还有很多与电影宣传并无半点关系的人靠着各种门路,实实在在去蹭了把红毯。
于是,“某某明星蹭红毯达数分钟之久”“某某明星因长时滞留红毯,被保安驱逐”等等这样的新闻不绝网络。
“五星红旗装”、“东北碎花”装等等奇装异服轮番登场。
“假摔”、“晕倒”种种博人眼球的招数更是看得我们瞠目结舌。
外国网友觉得好笑,中国网友只觉尴尬不已,这丢人是丢到国外去了。
归根结底:太想成功,太想走红。
02曲解成功:在金钱和权势被高度崇拜的时代
成功所刮起的“蝴蝶风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走红之后,金钱和特权随之而来,外界的羡慕也如期而至,这种感觉容易叫人上瘾。
《人民的名义》中,贪官赵德汉,一个小小的“处长”,贪污高达现金2个多亿,他说自己出生农民家庭,穷怕了。
再举一个普通例子。
大学闺蜜的母亲,曾经三次给即将毕业的闺蜜提供就业建议:
第一次,她建议闺蜜当老师,女孩子图个稳定挺好,受人尊敬,社会地位也高;
第二次,她建议闺蜜进银行,银行待遇好,赚钱快;
第三次,她建议闺蜜去考公务员,当官好,灰色收入高。
几年后,闺蜜把她妈接到城市生活,她妈妈每次经过小区旁边的别墅区时,言谈举止中少不了对有钱人生活的羡慕。
她妈开始质疑自己那套价值观:
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每个月只能拿几千块的薪水,而人家那些没啥文化,靠做生意起家的人却能住进那么好的房子?读书有啥用?
你看,没有优渥富裕的生活,“稳定”、“受尊重”这些美好字眼不是一样没用吗?
这个例子虽然偏极端了一点,但它能代表这个世俗社会对成功的曲解:没钱没权,梦想和自我价值都是狗屁。
更可怕的是,无论多高学历、工作能力多出色,女性最大的成功仍被定义为是——嫁的好。
住大房子,开好车,睡觉睡到自然醒,有一大屋子保姆伺候,买得起各式LV、GUCCI、香奈儿,满世界各地旅游。
最好人人都能是昆凌李嘉欣徐子淇王艳。
我们的价值观,在这个快速发展,并且极度浮躁的社会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其实,比起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有些东西更值得我们用终生的时间去追求。
03解剖自我:敢于正视自己的价值所在
最近几年,有两本书特别火,一本是《梵高传》,一本是《月亮与六便士》。
两本书分别以画家梵高、高更为原型,记录了他们堪称疯狂的人生。
这两个人都属后印象派,梵高在27岁正式走上专职创作之路,高更是在25岁。
在今天看来,两人在绘画上的成就璀璨夺目,但在生前,画家都穷困潦倒不堪。
两个人性格都乖张孤僻,被周围的人所讨厌,梵高靠着弟弟提奥的接济,一个人孤独生活在法国南部的乡村里。
而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画家最后远离人世,定居于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最后惨死于麻风。
如果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梵高和高更在当时都没有取得成功,但他们身上那种勇气是可以超越一切的,用终身的长度来倾听自己内在最真实的声音,并用尽全部的力量去燃烧自己,去